查看原文
其他

人力资本 | HRBP作为业务伙伴,在房地产为何难有成效

克而瑞研究中心 克而瑞地产战略观 2022-06-23


 导 读 

老板一言堂、业务与人的管理地位不平等,影响了房企HRBP(HR业务伙伴)角色落地的实效性。

  作者 / 姚晶磊


20世纪80年代,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主编发表了引起国际管理界不小震动的文章《炸掉你的人力资源部》,之后围绕人力资源部到底应不应该存在的争论就变得异常激烈,但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教授 戴维·尤里奇 就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,同时提供了新的人力资源模型,模型中的三大角色即是指“三支柱”。这套模型逐渐被美国各大企业逐渐应用,并伴随着世界500强及国际咨询公司进入全球市场,继而被中国本土企业借鉴及实施

然而,从“三支柱”的本土化实践来看,除了少数本土企业确实做成功了之外(如:华为、腾讯、阿里巴巴),其它企业都有点儿水土不服(甚至“名存实亡”)。从房地产行业来看,一些头部房企也在近几年纷纷布属了这套模型,但其中共性的瓶颈依旧存在,最为棘手的当数与业务赋能直接相关的“HRBP”角色,它到底应该如何更贴近业务和理解业务管理需求?到底应该如何实现与业务同轨发展的角色呢?


01

HRBP是实现业务管理敏捷性的基本保障

戴维•尤里奇的人力资源模型呈现出四要素、三支柱的结构(又称:三角模型、三支柱模型),解决了“人力资源管理到底应该如何为经营创造价值”的困惑,它将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从传统的“只关注做了什么”转变为“关注业务产出了什么”。

人力资源领域专家(简称COE)对上承接集团总体战略与中长期发展要求,对内承接人力资源业务伙伴(简称HRBP)自业务层面的关键问题、关键需求信息与反馈,同时还负责将HR管理问题改进并标准化后输送给共享服务中心(简称SSC)。具有规划者、管控者、技术专家的三重身份。在负责为集团的经营研究、论证、规划、设计、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的同时,还负责牵头集团HR战略层面的内部管理项目的立项、规划、主导推动等具体工作。

共享服务中心(SSC)是人力资源事务型基础工作的“整合者”,它将所有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日常型、事务型工作进行集中、统一的管理,是由多套标准化、已量化和可持续推动升级的标准化机制构成,对内在接受COE的专业指导与设计方案的同时,通过HRBP为经营部门提供HR日常管理服务与事务处理的统一口径,建立接受HR事务诉求的服务窗口,实现诸如:薪酬福利管理、员工自助查询、入职与离职、人事档案管理等服务与交付。既能提升HR日常事务的执行效率,又能提高管理与服务质量。

人力资源业务伙伴(HRBP)是业务部门的“商业伙伴”,扮演着“HR客户经理”的类似角色,日常职责是挖掘内部客户(业务部门、经营部门)的需求,在为内部客户直接提供HR咨询服务与指导的同时,帮助业务层面理解HR政策、人才机制和管理工具,协同业务部门对其自身的组织发展、人才培养、团队效率等方面进行实效管理,具体过程更贴近于内部治理与优化的真实需求,从而推动HR管理从职能导向转变为业务导向,实现HR管理为业务发展及经营管理赋能。

从“三支柱”的整体结构来看,既有COE的解决方案研究,又有HRBP的解决方案落地和现场解决问题、提取新的问题,还有SSC将常规事务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机制。这三个支柱形成了相互呼应、结构完美的循环,能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特别是对于追求组织能效、运转速度、资源平衡的房地产企业来说,以HRBP连接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,直面业务部门日常管理问题,及时发现组织机制问题、发展发展瓶颈,同时还能借助“三支柱”对业务部门提供现场支持与服务,简直是提升房企业务部门行动力、敏捷性的“利器”,使得房企在管理效率和管理品质上都能得到全面提升,为房企快速应对外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、政策环境,赢取能力优势、业绩优势、人才优势。


02

HRBP在房地产行业为何难有成效

虽说,“三支柱”作为组织机制的“三驾马车”,确实能实现“事+人”的管理平衡与敏捷性。然而,现实情况通常是非常残酷的,HRBP在业务导向型、资源导向型企业里,常被当成了衰神(觉得HRBP影响业务管理效率)、小白(对业务懵懂无知、只会说理论)、二传手(只会传话不会做事)、背锅侠(既挨业务领导骂,又挨HR领导骂,两头背锅)等角色。最终,“三支柱”没能解决业务部门实质性的日常管理、用人瓶颈等问题,也没能为业务部门赋能,反倒是个“人见人怕”的麻烦角色。

“一支柱”做法,使HRBP独木难支

三支柱的建设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、渐进式的时间成本和动态的战略体系,它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也特别高,这类人才在市场上非常少。如:设计“三支柱”业务画像、人才画像的专家、洞悉各职能模块的多领域专家、能在多重压力下解析问题本质的专业人员等。于是鉴于企业内部资源所限,传统企业会从“一支柱”开始搭建,最常见的就是先做桥梁角色,即先设HRBP岗,用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其后备支撑,类似于人力资源专业条线的垂直管控模式。殊不知HRBP与SSC、COE其实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,任何一个角色的作用,势必有另外两个角色进行引导+支撑。

老板一言堂, HRBP缺乏推动权责

HRBP角色的设置,适用于组织规模大、组织分布广、对下放权多的企业。但也不是规模大、分布广就一定适合采用HRBP的。HRBP不适合业务资源导向型企业,也不适合老板话语权集中的企业。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一种典型的业务资源导向型企业,它注重政策、资金、拿地、开发、销售等环节,对人的重视度相对来说不算高;另一方面,大型房企虽然都设有区域公司、城市公司,整体规模和全国城市分布情况,看企业和适配,然而绝大多数房企却是“老板一言堂”的管控风格,根本不可能将区域/城市中的任免、考评、激励、指导、治理优化等权责交给HRBP去主推。

缺乏事业导向,HRBP业务知识难更新

HRBP是人力资源职能衔接业务部门的“桥梁”,它起到一个宣贯文化、校验绩效,给业务团队不断强调目标、提振信心的作用,与业务管理同步发展。这个角色更像是部队里的“政委”,在打江山时做好政治思想工作,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与激励。因此,HRBP不是随便派个HR专员就可以担任的,它需要对业务非常熟悉,同时还有企业文化、人力资源管理、业务管理方面的多领域经验与能力,以及独立思考、独立判断、独立推动、沟通说服能力和极高的情商智商,是组织与员工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。而多数企业在HRBP的定位上缺乏方法,一般是从HR背景或业务背景培养的,很难达到两者兼顾的能力,其背后真实原因是管理机制不完善,如缺乏适合HRBP的专门激励、人才画像、内部发展路径、培养体系等,使得该职位更像是业务部门的事务助理角色,很难有参与业务经营、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机会。


03

“人”与“业务”平等
才能成就HRBP专业之路

综上所述,搭建“三支柱”体系,并完善相应的管控细节,看起来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事!特别是那些老板“一言堂”文化、资源导向型的企业(如房企),想要落地“三支柱”体系,并做到颇有成效,仿佛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。

任何被全球认同的管理模型,在其行业应用中均能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,但这需要依靠企业中的专业管理者凭借自身经验和能力去解析、重构与落地推动,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套用过程。单从“三支柱”模型的中国市场实践来看,即使是在最先应用“三支柱”的信息技术行业内,其建设起点和发展路径都是不同的,如:

  • 腾讯,是从COE开始起步的,并逐渐实现了从COE论证建立,到SSC论证建立,再到HRBP论证建立的路径;

  • 阿里巴巴,是从HRBP开始起步的,并逐渐实现了从HRBP论证建立,到SSC论证建立,再到COE论证建立的路径;

  • IBM,是从SSC开始起步的,并逐渐实现了从SSC论证建立,到HRBP论证建立,再到COE论证建立的路径。

然而,资源导向型、高度集权的房地产企业,因受其本身的管理粗旷、HR等间接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低、传统流程繁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,使得“三支柱”的搭建存在诸多风险,多数房企的“三支柱”借助了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力量,采用一次“浇筑”的形式构建完整的框架体系、运作规则,并用类似于一种让营销打前战的方式,让与业务直接相关的HRBP去业务部门经历“炮火”,同时以边查看、边反馈的方式提供支持。

但正是这样的充满不确定的结构,使得原本就庞大的“三支柱”变得更为复杂。因为,第三方咨询公司身处企业“大局”之外,正所谓“不在其位,难谋其政”,咨询公司规划的顶层框架只适合老板逻辑,缺乏往下深入的策略,而房企原本就缺乏有业务深度的实战派HR人才,也不可能把COE直接下放到现场去分析问题,因而很难判断什么样的人能基于顶层“蓝图”去解决具体问题、研判业务实境,或是用什么标准去评判HRBP工作的有效性。HRBP在具体的工作中,最常见的问题包括:

1. HRBP缺少专业方法论的支撑,难以独立展开调研、汇总和澄清问题;

2. HRBP业务经验不足,不清楚如何与业务层面沟通,更无法展开有效讨论;

3. HRBP缺少方案支持,孤军奋战在业务第一线,捕获的问题得不到实际解决;

4. HRBP缺少标准化事务机制的支持,即是在业务层,要么无所事事,要么整天焦头烂额解决招聘、HR谈心等事务;

5. HRBP缺乏业务知识更新与培训支持,不懂得如何融合业务发展,本身知识与能力甚至跟不上业务发展节奏。

就当前来看,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多是“老板一言堂”的经营风格,通常对“人”和“能力”的关注度远没有“业务”本身高,因此也不会在日常重视由员工产生的经验、创新等方面的沉淀或是“软实力”培养的必要性,更谈不上老板会想到如何让HRBP更有效地从完全独立的专业角度去洞察、诊断和搜集“业务一线”的问题了。

因此,只有当房企顶层思想能够将“业务”与“人”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时,才会真正重视HRBP、甚至“三支柱”存在的重要性。只有意识到具有不同软实力的“人”对“组织”作出赋能的差异性,从而对房企业务竞争、产品差异、技术创新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时,才能真正认识到“三支柱”一类的人力资本架构的落地应用和重要性。


排版 | 太阳



END▼更多精彩文章▼人力资本头条|弘阳地产二代曾俊凯出任执行董事及副总裁(2.22-2.28人力资本 | 从融创、中梁看房企如何构建企业文化
行业透视 | 龙头房企组织变革背后有何深意?人力资本 | 杜绝盲干瞎指挥,房企岗位说明书编写精要人力资本 | 从“会做”到“做得优”,成就房企员工绩优之路人力资本 | 谋定而后动,探索房企核心人才布局人力资本 | 人才地图 之 房企引才秘籍人力资本 | 人才地图 之 房企用才秘籍人力资本 | 借力视频面试,零预算强化房企雇主品牌2020年房企人力资本盘点 | 组织篇行业透视 | 敏捷主数据,赋能房企经营数据运转效能行业透视 | 房地产行业数字化变革未来可期人力资本 | 提升管控实效,房企组织绩效的运作逻辑人力资本 | 供地“两集中”之下房企投资管理如何改变?扫码关注我们克而瑞地产战略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